德国统帅部门想到过在攻势展开后苏军有可能的反击,却没有想到此前一直畏惧于德国在比较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乌克兰决战的苏军竟然发动如此声势浩大的攻势,让德国提前两年品尝到了一九四四年夏季的“大崩溃”
在原有的历史上,如果不是筹备西线的防御,在库尔斯克会战后还是有机会筹备好第聂伯河一带的防御的。尤其是第聂伯河的西岸明显比东岸更高,也更有利于组织防御的情况下。可是在比白俄罗斯战役还要短的时间内发生整个战线上的大崩溃,一下损失了一个集团军群的力量之后,有所准备的第聂伯河防线连几个月的时间也无法有效防御了。
德国大规模后备力量动员之前的一九四二年七月,苏军越过了第聂伯河并在西岸建立了稳固的防御地带。在南线推进到了历史上一九四四年初左右的战线上,收复了基辅,而在白俄罗斯方向上直抵波兰边境和旧国境线。战线在濒临就国界线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直线,而更加类似一九四三年秋季那样的折线。
张伟当然也有自己的考虑:随着苏军向西推进,战线在一定程度上变窄,如果还是原来那种直线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有利于德军组织防御。而在己方收复不少地区之后很可能拥有一定野战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更为漫长的战线实际上有利于打破战线僵局,不让对手建立起一条特别牢固的防线。
一九四二年夏季的“苏沃洛夫”行动乃至整个上半年的作战,苏军在芬兰与北线、中央、南方总共损失了二百三十万左右的兵力,进攻能量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耗尽了,并很快转入了防御。经过如同历史上一般强度的严重消耗,苏军前线力量的素质积累有所亏损,当然同与之相比的巨大战绩来看,这种损耗很大程度上还是值得。德军在南线遭受了比历史上的白俄罗斯战役还要更大一些的失败。第一次出现了整个二战历史都罕见的装甲军和装甲集团级别的被歼灭战,六十多万人损失。包括中线北线还有全年其他方向的一些作战在内,仅仅德国一家就在整个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损失了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兵力,很多都是歼灭性的打击。
就在苏联在一九四二年的夏季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刚刚建立起来的反法西斯同盟也开始蒙上了一层阴云。随着战场形势根本不同于历史,美国国内也如同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那样有了不同的声音:在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并显现出优势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大规模援助苏联?继续援苏是否有可能给自己缔造出一个更大的对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