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神思呢?在《庄子•让王》里有一句话:“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结合原文,其大致意思:有的人身体在江河湖海上胜似闲庭信步,而其心思却在魏国宫阙下勾心斗角。)像这样一种能够身心分离的思维想象,即为“神思”啊。
凡著书立说,需要的就是思维想象的丰富饱满。所以,那些穷其一生沉溺写作者,也就是所谓的作家们,像他们的神思,必定旁骛搏击,也必定更加深邃遥远吧。当他们一笔在手,貌似寂静缄默,而心思纵横奔逸,已经驰骋千年星空;看似悄无声息,但眼光上下睨视,早已穿越万里苍穹。于是,便有吟唱咏叹歌声,如同玉珠金盘音响;但见举眉抬手瞬间,恰似风卷残云迅疾。如果一位作家,其造诣能够达到如此非凡境界地步,其实没有其他捷径,唯有深思熟虑使然。
何谓深思熟虑呢?笼统地讲,就是对某些事物一旦心存困惑问题,必定深入探究学习,直至弄明白根本道理为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探明道理的诀窍,就在于将自我身心与要书写的事物和场景融为一体。当作家的身心头脑占据了意欲描绘的事物之后,于这一时刻的创作关键,就在于志气胸怀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水平和方向;当作家的眼前耳旁纷至沓来的全是活灵活现的声色犬马之际,这一会儿的创作难点,就在于如何选择词藻章句,才能把意念形象转化为语言文字。然而,上述文辞表达的难点,一旦得到彻底解决之时,天地人间必将不再存在无法揭示的隐私诡秘;同样,当气吞霄汉的志向关键一旦获得了根本性突破之际,作家的身心神思,便可以自由徜徉在天地人间,甚至能够透视一切禁地、角落和空间。所谓陶冶文心和锤炼神思,贵在必须历经寂寥空虚样的精修渐进,如果还要获得身心通达且思想伟岸,更需要经历浴雪刺骨般的冷峻磨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者,必须要通过广泛学习来储备个人的知识体量,即积学;二者,还需要善于琢磨道理来丰富自我的智慧内涵,即酌理;三者,更需要拓展人生阅历来开阔视野区间,借以获取实践经验和实战才干,即研阅;四者,也是想成为一名作家的必修课程,就是要擅长训诂字义并校雠群篇,进而才有可能找准令自我满意而又合乎典范的语句辞藻,即驯致。所以说,真正的文学创作者,唯有融会贯通达到了敢于操刀充当“解玄释疑”的文化主宰之后,才有可能于舞文弄墨之时,每每恰如其分,并且于匠心独运之中,常常气贯山河,从而达到窥斑知豹的精道程度,终至于登上发一声而群响的足够高度。一旦达到此等地步,才是驾驭文学艺术者的最高境界,也才是谋篇布局的终极目的之所在吧。
通常情况下,一旦作家的神思启动,其心中脑海顷刻万物复苏,即恰似雨后春笋,又像是百舸争流。但是,于作者脑海之中,在一个接一个仿佛特别生动具体的形象里面,其真实情况,却通常是大小模样及其来去方向,原本一概模糊不清,并且比对过去或现实的世界,仿佛这儿那里在确乎方圆分寸之间都一应俱全的规则制度下面,其实章程步骤及其理想画面,竟然形同虚设,简直就是一片渺茫罢了。尽管如此虚无缥缈,然而所谓文人的天赋,就在于一旦神思登山,即刻便能够看到层峦叠嶂、林黛瀑布,甚至不仅可以远观近瞧,并且是历历在目;另外,一旦神思临海,随即便可感受到波浪汹涌、黑云密布,以至于不单是翻山倒海,而且旋即感受到颠簸起伏,如同天旋地转。所以,无论个人德才学识如何,只要敢于自称作家者,在他们之中又有谁不曾有过这样一种山高水长、云涌浪翻的神思景象呢?然而,毋庸讳言,即便大部分作家都拥有神思汹涌的能力水平,但是当他们展纸研墨,真的一挥而就之后,经常却会发现那一些心里山岚和脑中海浪,落到纸面上的却变成了浮云水波而已!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和落差呢?因为一般情况下,语言文字总是落后于思维想象。虽然思维想象可以瞬息万变,甚至能够任意翻山蹈海,尤其文人墨客更不缺乏舌如巧簧以至于口吐莲花的胆识能力,但是让他们一旦内在情怀志气落实在文字笔墨上面,大部分人们都会变得手足无措而举步维艰。所以说,通常情况下,人类只是经过想象思维来形成意念逻辑,再将逻辑意念转化为能够达成共识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语言文字与思维想象之间,如果将他们相互衔接的天衣无缝,必将导致求全责备甚至没完没了;如果权衡彼此后,再抓大放小,则容易变成蜻蜓点水以至寡淡乏味。在这样两种状态的形式转换中间,最经常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莫过于南辕北辙、咫尺天涯、表里不一。总之,若论创作水平的根本性提高,贵在志气胸怀的艺术修养,而不是一味冥思苦想;若讲文学成功的捷径,应在于经典体例的理解熟稔,而不是任由情感放纵啊。
比较而言,人的禀赋才华各不相同,所以书写文章的速度快慢,必然因人而异。文章的形制体例,原本就是花样繁多,所以评判文章的好坏优劣,必定不在于内容繁简或篇幅长短。例如司马相如生前,其文章已经英明盖世,却因为写作太慢,不仅被帝王责备,并且被书家诟病;另外,杨雄也因丽文高论而显赫一生,但他自己就曾说过,在应诏作赋后,因殚精竭虑而梦魇缠身;再者,像桓谭多才多艺而自视甚高,于年轻气盛时,曾因赌气写诗,竟至病发卧床不起。其他者,像王充也曾坦言,因为不得已才著述《论衡》,当年近七十时,已经志力衰耗;张衡杜撰《二京赋》,磨砺十年,才得以惊世骇俗;左思为写《三都赋》,人称“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大致意思:墙边厕所都放着纸笔以方便随时记录心思),十余年后终有洛阳纸贵。仅是例举上述文人大家的点滴故事,像他们神思想象的辛苦和殚精竭虑的疲劳,窥斑知豹吧。在文学创作上,确实也曾有过一些神思敏捷,以至于佳作名篇仿佛一蹴而就者。例如淮南王刘安,据说旦晨之间便完成了《离骚赋》。据说枚皋之所以作赋颇多,就是因为经常应诏辄成。至于曹植的此类故事更多,像为了证明不是倩人捉刀,赋“铜爵台”应声即成。还有王粲,因其书文每每一挥而就,被世人讥讽“宿构”。再者,像阮瑀马鞍上挥毫书信和祢衡宴会上草拟奏章等,尽管他们这些作品的篇幅比较简短,但神思之敏捷,用时之短暂,足以叹为观止。客观分析这一类人物及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出口成章以至于立等可取,就在于针对各种题材格调,他们早已经心中有数,于即景生情之际,方能当机立断,挥洒自如。不过,像那些用时较长、处心积虑、酝酿持久的文艺大家,他们一定不单纯都是思虑纷繁而举棋不定,更多则是雕章琢句而推敲完善,终于厚积薄发罢了。所以在文学创作上,无论敏捷还是迟缓,都不是问题的关键,论其关键只在于作品的质量及其当时的效果,而在这一点上,无论创作时长是急是缓,他们之间的唯一共性,就是都需要博学多识和日积月累啊。亘古至今,凡才疏学浅者,如果单纯通过消磨时间,或者一味提高写作速度,还能够创作出来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那才是闻所未闻的怪事。在此,还需要强调一点。即便那些已经具备了“神思妙想”能力者,他们经常还会遇到这样的两大难题:一个是满腹经纶,往往苦于一言难尽;另一个就是出口成章,常常沉溺华而不实。对此,唯一克服的办法,必定是博雅穷经才能条理分明,一以贯之才能处乱不惊。所以说,“博雅中正”才是创作神思的力量源泉啊。
若论不同的人们在文章篇籍创作上的风格特色。尽管情志多样,难免诡诈狡辩,而且体裁转换,必定简繁短长。但是,即便文辞拙劣,一样可能内含奇思妙想;即使庸常琐事,同样可能孕育新声创意。这种情况,如同棉麻变成布帛,并不是棉麻本身有多么金贵,而是织布机和编织花纹的人为功劳啊。所以现实生活之中,在一些具体文学作品里面,确实存在思想蕴含的精微哲理以及辞藻折射的炫目色彩。在他们中间,除了有的笔力确实无法表达之外,有的却是不得已的戛然而止罢了。文学艺术领域中间,所谓精益求精,才可以心有灵犀,唯有触类旁通,才理解数理化生。像这样一些话语所蕴含的道理,如同名相伊尹,虽然具备了非凡厨艺,却无法详述鼎内美味的转化过程;亦如制作木轮子的名匠轮扁,尽管一斧在手,并且上下翻飞,但又说不清楚斧头轻重的确切角度。类似这里面的微妙精义,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总而言之:神思所致,影像群生,情志汹涌,孕育已久。云蒸霞蔚呈吉祥,龙蛇飞舞见笔端。阴晴圆缺本自然,夏凉冬暖相心生。节律韵致靠推敲,形象逼人赋比兴。规矩方圆在思齐,决胜千里帷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