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大时代的梦 > 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

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河南,黄土高原的东部区域。这里是中国的粮仓,也是小麦主产区。每年秋收,小麦秸秆成了当地农民的累赘。每年夏收,河南人焚烧小麦秸秆的烟雾新闻制爆网络,各类争论不绝于耳。

陇中,黄上高原的西部边缘。小麦是这里的主粮。小麦秸秆与小麦都被视为珍宝。从麦地收割,回场打碾,小麦秸科或作毛驴的饲料,或成烧饭的薪柴。但它还有样更人的用途,它联结黄土高原东西两个区域之间人们的互动,更联结出了一件东西南北通用的产物。

晴好的日子,院中山沟里无数个打麦场上,柴汕拖拉机的突突声震得麻雀不敢上树。

高堆积的麦垛被拆开,扎好的麦捆被松绑,一层层像地毯祥铺到打麦场。艳阳卖烤,灼人背脊。多晒会,有利于脱位。

赶在打碾开始前,妇女紧急人场,各自抢着“折麦秆”一将麦穗连同麦秆在第一个结巴位置折断,褪掉皮层,麦秆如少女伸出裙桶的秀腿,白嫩鲜艳。

很早以前,打麦场上飘荡的还是山歌。时代变了,毛驴联场变成了拖拉机碾场。但有一样没变,打麦场上折友杆的妇女和以前-样多。

张娟从很小就学会了“折麦秆”,每年的麦收时节,张娟都要帮助母亲。离开家乡十多年之后,重回娘家,她看到的依然足熟悉的场景。

艳阳下,头戴草帽的妇女一个比个手勤眼快。不一会儿,打麦场边堆出了一摞摞带着麦穗的麦秆。不能太粗,不能太细,不能太短,用“三不”原则在小麦多如牛毛的打麦场上挑选出中用的支秆,这是一件精细的作业。

摆满打麦场的麦子,在碌破的碾压下,麦秆快速软化,麦粒瞬间脱碾压过的麦秆变成了麦草,要么喂驴、要么烧火做饭。

碾完一遍,生怕个别麦粒脱不干净,农人通常要将满场的麦杆、麦穗再翻腾遍。二次碾压,麦粒物底脱净。木叉打起麦草,麦粒和着麦衣沉在场院。

打碾是重头活,男人们做主,一天之内的任务要快速完成。盛夏时节,雷雨多。防雨很关键。妇女们“折麦秆”总是要赶在碌碡飞转之前。折的时候抢,折好了手工脱粒也要抢。妇女忙起了折麦秆、脱麦粒的活,难免耽误正事,总免不了男人的白眼和抱怨。

张娟的童年时期,成长的任务就是接受母亲的需染薪传,成为逆来顺受的陇中传统居家妇女。

把麦秆都当成宝的陇中农民,小麦在他们心中自然比黄金还重要。

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回家的路上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灯前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

金黄。黄,黄土高原的本色。微风欧过,麦地在六月的艳阳下泛着麦浪滚滚。整个黄土地都在翻滚。

颗粒归仓,粒粒珍贵。割麦的那天,读过海于子诗歌的少女张娟默默地干活,娟也要参加。她眼里的父亲就像黄土地一样沉静。是海子诗里的父亲,少言,寡语。路崎岖漫长。一根根麦子被扎起来组成拥,四对八捆,两两相依,垛上两捆相合倒扣,形成“帽子”。一垛十捆便于统计。这样,风干过程不再怕雨淋湿而发霉。

盛夏,阳光炙烤,不几日,麦垛里的每捆麦子从麦杆到麦穗全都干透。选一个晴口,几户联合或是-家老小夹带牲口一起出动,将散布高山陡辽山的小麦垛一车接“车拉回场院。

这是生产力落后时代的常态,现在大多数庄户人家已经用机械车替换了依靠人力畜力的架子车。。拉麦的隆重性已经丧失,过去近十人千一整天的话,现在两个人利用机械可以轻松完成。

人收物回场的全部小麦,还需码成一个更加庞大的麦垛。一户庄农人夏秋李打麦场维用的麦燥的大小,就是主人一年劳作成绩的多寡。一早从西亚的新沃地被人类到化从新月沃地出发,向世界扩展,一万年后的今天,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

从新月沃地路向东,小麦漫过黄土高坡,在中国北方稳固种植至今。考古人员在陕西安西周镇京道址发捆了雨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的碳化小麦颗权,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作为最早种植的五谷之-,小麦支撑了华夏文明在黄上高原的发祥。黄土高原干早。陇中黄土高原更甚。

年降水量仅有300mm左右,蒸发量却大于1500mm。这样的自然环境,不可能让太多的植物适应,更不可能有太多丰收。小麦成了五谷之首。

麦面制作的食物,精细可口。但小友的种植周期漫长,特别是冬小麦,要跨越两个年头,生长将近一整年。-年的生命周期,陇中的天气,风、冻、早、.....害预繁、风险巨大。所有灾害中,早灾最为普遍。秋天播种、冬天凿伏、春天生长、夏天饱熟。四季之中,任何一个季节出现早情,都会要了小麦的命。

麦面好吃,小麦难种。陇中人应对的策略是杂粮兼种。

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生长习惯,种祖不同的庄稼。可以很好地避免某个季节的干早导致的某种庄稼绝收,小麦、恢交、玉米、谷子、案子、洋芋、豌豆、荞麦、胡麻,生物多样性,保障了院中人民的食物多样性。

这么多庄稼,最耐早、最高产的是谷子。谷物合精高。但面粉租糙,口感尖扎,长久食用,容易便秘。越是吃多了大早临头,小麦绝收或者欠收,谷面是充饥的主力军,缺少鲜香的杂粮,人们越发垂青小麦的绵柔醇厚。

户院中农人,一年的希望就是片麦地。错茬种植,四季难歇。

从被割倒的那一天算起,争分夺秒拍草维有亲友、有邻居。有男人、有女人,男人。三五个人围坐,

一爿土炕,要么打牌。女人清一色都在忙看编草缏。屋人要么吹牛、要么抽早烟、偶尔一声欢笑挤出窗户格栅,瞬间淹没于沉沉黑幕。崖湾的村庄漫长而沉网的夜晚。

这是20世纪末,陇中一个叫她坐在母亲身旁,听群妇女说张娟初中毕业,学业也跟着终止。母亲强迫自己也编草缏,了很多年还在在继续说的家长里短,百无聊赖。

但是张娟的手指懒得要命。不念书,通往未来的路,只有打工一条。但母亲坚决反对她出远门生伯她自由恋爱、去不回,既丢彩礼又得声名。整个冬天。她内心都非常抵触。她不再喜欢关于麦子的诗歌,她更憧憬遥远的远方。

编织草缏,当地人称作“掐缏子”。“掐”字形象。将三根麦秆对折,再加一根友秆,七根麦秆形成单数,两手食指和拇指挤扁最靠边的麦秆,盘绕邻近的麦秆与第三个麦秆交错压实,七根麦秆如此反复回旋、相互挤压,形成厘米宽的草缏。错茬加压,一根麦秆进人编织序列,基本能形成10厘米草缏的接续。

麦秆在掐草维之前,都要放人入水中浸泡15分钟左右,捞出来卷在一块型料有中,保湿,指的时候,用根拍一根。不描的时候,折叠塑料布,封口。麦开躺在塑料布里休息,娇软柔嫩。

她小时候在麦地里检麦现的时候,成长中,做针线、做饭、喂猪....是监维子的高手,因为此是个麻利的孩子,这个判断,从就已被家里的大人下定了。在后来的院中妇女参与的农活,她都以手指银子:同样时段内,别人指10米,她总能掐出12米。

不论农忙还是农用,只要有空会时间,张明的母亲都要询好一把发杆,边需天,一边解动指实。闲话和草缓起我长。

在陇中腹地,广表的黄土沟壑间,村庄或挂、或沉,高高低低由乱麻一样的小路丰联起来,随便走进一个村庄,村头甚尾只要有妇女的地方,

草缏是院中妇女编织的光阴,曲折、漫长,没有尽头。总有人在掐草缏。

盘在陇中成了一一个单位。它度量草缏的长短。通常,草缏掐得够多了,就要剪掉接茬时空余出来的刺头。然后简单盘起来,便于拾掇。十天半月或者一月两月之后,-盘一盘的草缏积攒多了,就要进行精细化的盘笼。

拿出之前做好的工字型木架,将草缏过水浸湿,用力盘上去,一层压一层,转12圈或15圈,剪断。压紧接头。再盘另盘。为了多卖钱,主人总要死命拉长草缏。有的人用力过猛,会扯断草缏,得不偿失。

工字木架转--圈的长度刚好一米,转12圈就是12米,转15圈就是15米。非常便于计算,卖主买主都方便。

即使小麦生长旺盛,1990年代的陇中农民除了吃饱肚子,普遍缺钱花。196年,张娟考上初中,家和学校距离10公里,她必须住校。

张娟是家里的老大,她初二时,弟弟也上了初中,两个人住校,每周的菜钱、煤油钱,都要靠草缏“指”出来。190年代末,草缓米只能卖几分钱,一盘也就三四毛钱。而张娟和弟弟每周做饭的煤油基本需要一-公斤,掐十盘草缏才能换来。

父亲无法外出打工,庄稼收成只能解决温饱,草缏成了换煤油的可靠途径,越是发挥的作用大,母来指草缏的劲头也越足。

初中毕业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张娟一直都在帮母亲招草缏。

草缏售价很便宜,掐起来很费劲,但是有总比没有强。院中人在严酷环境下练就的生存意志,适应了无限忍受,适应了不断进取。

1998年初中毕业,张娟和时亲做了一年的抗争。1999年冬月,张娟终于离开陇中乡村,进人到西部某大城市打工。

十多年后,张娟已经嫁到城里,成为市民。村庄早已不再点煤油灯,村庄早已不再走土路,村里还有了自来水。但母亲依然在不停地掐草缏。

回到娘家,再掐草缏,张娟儿时的记忆一浮现。

小时候跟着母亲一起去上街,每次卖草缏总是卖给刘应凡。刘应凡胖胖的,给人憨厚的感觉。交易完成,自己总是眼巴巴看着刘应凡将不足百元的毛钞交给母亲,母亲再将低于十元的零钞交给自己。

时间飞快,生活继续。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变。中学应凡还在收草缏,还在老地方,学生不再用膜油炉于微饭了,他们有了食效集铺上,刘应凡老了,刘应凡点钞票的样子还没变;草缏的祥对子没有变,草缏的价格变了,以前一盘不足一元,现在盘接近两元。

一三五,二四六,三四个乡镇的逢集日刘应凡都了如指掌。掐载缏的人几乎都认识刘应凡。草缏能换钱,但草缏到底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刘应凡不知道,陇中妇女更不知道。

一盘草缏赚两毛的生意干了26年。

榜罗,古镇。位处通渭、陇西、武山三县交界。

每个逢集口,范军义都会出现在街道上,他支起来的摊点前,人头攒动。来自周边村庄的妇女们将打理好的草缏以盘为单位,一一交给范军义,换回数十数白的纸钞。

从1990年开始,范军义就开始从事草缏贩运生意。

一盘草缏的利润两毛钱。依靠这个微小的利润,范军义撑起来-个产业。连接着陇中乡下成数百妇女的手艺,也连接着微薄的希望。

“我一年基本能收五到六车货,一车货能装1400拥,一捆是100盘,这样下来一一车就是14万盘。周转资金也就是50~60万元。”除了在街道上收购,范军义在榜罗镇后山的三岔路口还有一个总据点:除了向赶集的妇女收购,范军义还向刘应凡一样的一倒贩子收购。

三岔路口,座二层小楼在2016年初夏迅速崛起,这是范军义贩运草02年的积器。小楼后面的排平房里,一百盘榈的草维,码得顶到了房顶。

“最近三四年用量少了。走五六车货都很费劲。九几年生意最好的时候,现在不加工了,人工太高,划不来。”前我这里还进行初加,绕成大棚下,运过去就可以直按票白,一年能掐出多少草缏,和范军义道贩运草缏的人,仪桥罗镇就有三家。

无法计算,反正在定西,陇西、通澜、秦安,武山甘谷静宁游县都能看到指环领的农妇。

张娟母亲指好的草级,经过刘应儿之手,来到范军义的小仓库。沉睡多日,它们与共他14万盘草绝一道,被装下卡车,运往河南省周口市芦义县。

芦义县城郊,长赵余东满面堆笑欢迎范军义常领的“草缏兵团”。1400网一把不落,码进赵余东的厂房。

那白嫩鲜艳,如同少女件出祖循的秀腿一般的支秆。在变成草缏、儿易其书的漫长旅程中,早已变成了淡黄色。

锅炉、蒸汽、大水池,草缏要在中原洗去西北的风尘。每一米都变得光浩耀眼如初。

赵余东的草帽加工厂,完成漂白的草缏被推向机器,一顶顶草帽从缝纫机旁出。再被发往全国各地。遮风、挡雨,环保、轻巧。

年生产草帽50万顶。季节性生产,轮到加工期,雇佣工人30名。年复一年,赵余东已经干了30年。像他一样的草帽加工商,在芦义县有20多家。

河南是小麦主产区。但小麦秸秆几乎是当地农民无法处理的负担。草幅加工帝赵余东舍近求远,要依靠陇中农民变废为宝提供原料。长途运输产生的成本,控制钊源头,就是张娟跟着妈妈卖草缏时对毛钞的望限欲穿。在陇中某县城西关,也有6家草帽加工者,但他们只是自家小院里作坊式加工。

这就是市场的魔咒。精明的河南商人,从变废为宝的草帽加工中赚取利润:而朴实的陇中农民,从变废为宝的草缏编织中,延伸着光阴的尺度。

就这样一个麦秆变草缏,草缏变草帽的产业链条里,手工和工业的目标,手工和工业的价值,手工和工业的文化,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草缏主要加工草相,80%加工草帽,也有20%加工工艺品。”草缏做成的工艺品,观赏性、艺术性绝对有,但是拜金的时代,“草芥”的诱感难以征服人心。范军义“a0的草鞭加工工艺品”的说法很难成立,国内的各种展览会上,确有支开做成的工艺品亮相,但鲜有它们的市场和交易。

这和麦子有关。河南、陕西等小麦生产区,在大型收割机没有全面推广前,都要崔佣麦客拿上镰刀收割。麦客主要来白陇中。地区差异,干早少雨的陇中山地农民始终处于劣势。后来,工业化、城市化,小麦生产不再是国之“重”工。建筑业、工商业吸人,脱掉了陇中农民“麦客子”的标签。

挥镰刀的发客没了,戴卓帽的人也少了。农民正在被城市化,掐草缏的人也少了。赵余东的卓帽加工量在逐年减少。范军义190年代一年能贩十车草缏,现在的目标是保住五六车。

西安,西部大城市。

张娟每天从事着一份销售工作。遮风避雨的工作环境,优裕平静的日常生活,她彻底告别了母来塑造的院中妇女角色。她的日常生活里,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草帽。

麦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

它取材于小麦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其题材主要涉及到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麦秆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不仅适用于客厅、卧室、宾馆、酒店、会议室等装饰、会议礼品及各种纪念品之用。麦秆画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所以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古中国原本是没有麦子的,小麦先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

春秋时期,麦子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

从麦子出现在古中国的那一天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了,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