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大时代的梦 > 第九十四章 青花瓷

第九十四章 青花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从形式上来看,青花瓷画突破了宣纸等介质的束缚,在光滑有弧度的瓷胎上以妙造自然为胜事,虽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但也赋予了青花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具有灵动率真的审美内涵。即以水墨画的绘制为例,许多青花瓷画着意模仿“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以及其他名画家的笔法。

然而即便是模仿,青花瓷器上的水墨画仍可圈可点,其笔法或苍茫秀润,或浑厚明净,或雄奇深远,浓淡相宜,错落有致,画法之精细,分色层次之鲜明,立体感之强,达到了“墨分五色”的高超境界,给人以疏朗清新、幽静雅致的艺术美感,令人倾心迷恋。

平和青花瓷的特点是宽边,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其生产可分明万历至清初和康熙两个时期,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胎薄。

产于明万历年间的平和青花盘使用浙料绘画,有翠蓝、灰蓝、淡蓝几种色调,运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个色阶,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画师们熟练地运笔,无论勾、点、染皆随心所欲,自然洒脱。凡是勾勒圆圈,皆是用两笔拼凑而成,因这种花卉图案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的青花瓷器,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

平和青花瓷是明代外销瓷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既具有欧洲的趣味,又保留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平和青花瓷的造型主要有盘、碗、瓶、军持等,以盘为多且具典型***物一般薄胎,盘有圆口和葵花口,内底微凹,圈足微向内斜,足上多粘有砂粒。

其纹饰特征主要表现在装饰上,中心的主题纹饰多为花卉、花篮、禽鸟及动物纹,盘内壁一般为八个左右扇形(亦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绘杂宝等图案,有的盘壁还模印出花瓣或开光的轮廓。

一般收藏的平和青花瓷瓷盘,有圆口,也有葵花口的,都是折沿、浅腹、平底、矮圈足,圈足粘砂;盘外壁为简易开窗图,盘内壁为莲瓣形开窗,窗内饰四吉祥和向日葵等,并间以立柱。立柱内饰锦纹和璎珞等;内区为锦边八弧开窗,窗内为水草和飞禽等中国画等图案。

青花与传统文人的审美也是抵触的。明曹昭《格古要论》:“近世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文人喜欢更为素雅的瓷器。?广交藏友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

如玉,是中国文人深入骨髓的美学追求。儒家文化认为“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荀子》)。玉的诸多品质与儒家倡导的品德相契合——所谓君子之德,乃是一种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东方人格。赏玉、佩玉和用玉既是审美行为,也是陶冶性情、进德修身的方式。景德镇瓷最早受到关注,并得到宋真宗赐年号为镇名,正是由于当时生产的青白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但,青花之美最终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成为雅俗共赏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明清以后,青花被重新定义为一种青翠优雅的色彩。更有一些文人从合于《易》的高度对青花进行阐释。

清末文人龚鉽在吟咏青花瓷的颜色时,将青与白视为阴阳两仪的象征:“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吐分明。可参造物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更多的人将青花视为水墨之美的另一表现形式,而水墨写意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所在。这无疑肯定了青花在审美上的高度。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青花瓷自身也经历了色彩由浓艳到清雅,纹样从繁复、细密到写意、空灵的变化。相信这其中既有材料的原因,更有文化的原因。

元青花从草原走出,与多元文化交融、演变,形成了素雅清丽、明净单纯、简逸自然的青花瓷风格,并一直在我国陶瓷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是其他瓷器品种所无法比拟的。

撇开青花瓷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谈,我偏爱青花的表现力,比起其余技法的陶瓷绘画来说强太多了。

青与白的语言,就像当年学素描时的黑白关系。青花就像蓝色的素描,有头浓,浓水,淡水,饮水等多种深浅不一的区别。根据画面的需要调配不仅能做出素描的黑白灰层次,还可做出像国画一样的水墨效果,也可和釉上彩结合,形成画面丰富的斗彩。

在学校接触到的老师,如果涉及到与陶瓷绘画方面的创作,很多老师都会选择表现力极强的青花。如罗小聪老师的宏村系列的青花系列,采用他独创的剔青手法,把宏村的水墨山河表现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在陶大的时候因为带我的导师更喜欢有形式感、抽象的风格,所以更多的接触现代青花。

但其实我私底下也还是很喜欢传统青花的,因为青花的很多常用纹饰的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具有一种神秘的美感,一直都觉得西方的缠绕画就和青花的缠枝莲、海水纹等等图案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

青花瓷在元代成熟的极快,主要是因为内部彩绘技术日趋成熟,外部动力来自***的大批量采购。

***教禁止有生命形象的美术形式,尤其不能画人物,所以这个时刻出口的青花瓷器都是以抽象的传统图案为主,结合了古代青铜器、织物、陶器等传统纹样,可谓是集大成者。

缠枝纹一般都是植物藤蔓。分为辅纹和主纹。辅纹一般为二方连续(不明白的同学可以举手问我嘻嘻),左右伸展。

主纹一般采用四方连续的手法,期间穿插荷花、牡丹、扁菊、宝相花(佛教中的花,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之后的工艺美术有很大的影响)、葡萄纹等,具体很难分辨。

由于采用了四方连续的手法,只要按照一定的排布规律去画,不用考虑构图,就能画满整个器物,所以很多大件满纹的青花都尝尝采用这种手法和纹样。

卷草纹始于汉代,又称忍冬纹(还是因为佛教的传入),也就是金银花,取其凌冬不凋,延绵之意,也是吉祥的纹样。其实和缠枝很类似,但是没花,也有加上龙头的,称为草龙纹。

海水纹如名字所示是海浪的形状,一提到海浪,大概大家都会想到葛饰北斋的浪花吧,确实北斋很多画确实受到了中国画的影响。但是在青花里,海水纹一般作为辅纹。如果作为主体部分,水中则会出现海八怪、海龙、海马、蝙蝠一类的。

雷纹因为形状很像“回”字所以也叫回纹。画成圆形的叫云纹,如果同时出现就是云雷纹了,云雷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皿的主要装饰,非常有意义。

如意纹就是圆头的云肩纹。中国传统寓意吉祥图案的一种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纵成中国民间广为应用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

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着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足端之形态: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胎色”。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胎质: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说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所致。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还有一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青花凤首流扁执壶元高18.4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8.2厘米1998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出土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旋纹方向为左旋。

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

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经观察,我发现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现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这些青花瓷上的图案,其实都是有意思的。

蝙蝠,“蝠”与“福”同音,寓意福到。常与“桃”“鹿”“铜钱”等图样搭配。

五只蝙蝠围着寿字或围着桃子构成,寓意“五福献寿”;多“蝠”多“寿”,寓意“福寿万代”。

《书·洪范》有解:“五福,一曰福,二曰寿,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是“所好者德也”的意思,“考终命”是有善终。

桃,寓意长寿。汉东方朔《神异经》云:“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

桃蝙纹,寓意“福寿双全”。

古钱,孔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与蝠纹搭配,寓意“福在眼前”“眼前是福”。

云纹形似如意,表示绵延不断,常与“龙”、“凤”、“鹤”、“蝠”搭配。

流云百福,即百福不断之意。

狮子纹也是我国瓷器装饰的常见纹样。古人认为狮子不仅可以驱邪纳吉、镇守陵墓,还能预卜洪灾,彰显权贵。

我国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保,官至极品。故常以一只大狮与一只小狮组成“太师少师”或“太师太保”,寓意为望子成龙、官运亨通。

同时,“狮”与“事”谐音,双狮寓意事事如意。

此外,狮子与莲花灯组合而成的“连登太师”;狮子配以绶带,表示喜事连连、吉庆绵绵;太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环宇”。

象,瑞兽,厚重稳行,能驮宝瓶,故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瓶上插有三戟,也叫“平升三级”,寓意官运亨通。

雄鸡立于石上,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另外,有公鸡带五只小鸡的图样,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