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注意!开始减速!”再次踏上恒星际航行的初它们前往目的地恒星,在接收到目的地恒星的反馈信号后,开启自己体内的气密阀,向前方的反物质护盾喷洒氢气团,使其发生湮灭反应,释放大量伽马射线用以减速。
时空从扭曲换变为正常态,星虹现象也由此消失,星辰回归正确的位置。
在抵达目的地恒星的最外层柯伊伯带后,有采集者个体急不可耐地开启自己的生物雷达,观察着这个即将被它们占据的恒星系统。
“一个单体恒星系统,主序星是黄矮星,不过质量偏,内部行星数量五颗,除了柯伊伯带外还拥有两个围绕着恒星公转的行星带。”
“确认完毕,和远程观测的一样。”那个观测的采集者个体,将自己观测到的信息广播给全员,不仅仅是它有这样的行为,群体中还存在着数个采集者也都是如此行为。
这是为了避免观测失误,距离越远,观测误差也就越大,而增多观测者数量,是一种极好减误差的办法。
目前为止,从设计的压强巨构的那个恒星系统为起点计算距离,目前采集者们已经总计横渡了六十多光年的距离。
“唉,又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恒星系统,为什么就不能有些新的发现呢?就比如之前发现的那种拥有复杂生态圈的宜居星球。”有采集者在群体中抱怨着,因为有了前面那可宜居星球的刺激,激发了一些采集者寻找其他文明种族的热情。
找到新的文明,对族群的帮助将会是极大,族群将迎来新的变革——所有的采集者们都是一致这样认定,哪怕是刚出生的个体,因为瑟琳人文明就是让整个族群获得了超乎想象的进步,所以它们会这样想。
如果没有瑟琳人文明,它们很难深入研究数学、物理,最多只能接触到浅层,族群能够发展壮大的极限也就止步于化学与有机生物学这两个领域,族群不可能研究出母舰生物、反物质巨构、跃进生物、质子晶格体……这些,虽有能力做到,但却想不到,从一开始就不会存在这样的概念。
因此,发现新的文明也就意味着发现新的知识领域,成为了采集者们潜意识的一种想法,新的知识领域当然也就意味着族群新一轮的技术爆炸。
这是大好事,采集者们当然是非常的渴望。
“要求不要太高,那种星球非常稀有,如果遍地都是,那我们也没必要专门为了族群研究而把那颗星球留下来。”
“话是这么,可就算放低标准,我们也不曾遇到一颗拥有生命的星球,我本来还以为,就算一时找不到复杂生态圈的宜居星球,找到一些藻类、菌类、单细胞生物,应该还是很简单。”六十多光年的航程,采集者们经历了两个恒星系统,一个是三星系统,还有个是四星系统,都很稳定,彼此距离都是在二十多光年,除了其中一个四星系统给采集者们比较新奇的观测体验外,其他的都是大同异。
无非就是行星、恒星、行星、星际尘埃这些。
“生命如果到处都是,现在的宇宙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死寂了。”
“咦?死寂……”着无心,听着有意,同族回复的信息让这个还在抱怨的采集者个体沉思起来。
“怎么了?”见久久未曾有回复出现,正在与这个采集者交流的同族反馈回信息,采集者也顺势向同族求证般的反问。
“你刚刚,宇宙是死寂的,对吧?”
“没错啊,如果不是死寂的,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新的文明,只要这些文明的技术水平能够达到脱离行星引力的程度,实现数光年尺度的通信交流并不算难事。”以为采集者是在思考自己之前话语中将宇宙环境判定为‘死寂’的原因而在苦恼的同族,解释起自己这样的理由。
采集者很是疑惑,因为同族给出的标准实在是太低了,要进行光年尺度的通讯,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就拿亚光速航行需要的反馈信息来讲,那需要一整颗星球量级的供能才能实现横渡数光年的反馈信号。
现如今这样的反馈信号,被采集者们从行星转移到恒星轨道处,由恒星来供能,使反馈信号可以横渡二十多光年也没有衰减。
这里面的技术难度自然是不用,可不是同族所的‘只需要能够脱离星球引力’这么简单的事情。
“怎么实现?就只需要达到脱离行星引力就足够了?没有其他附加条件?”采集者觉得匪夷所思,尽管它清楚同族没有理由对它胡袄,可它无法想象该怎么做,才能以脱离星球引力这样的技术水平,视线跨光年的信息交流。
听闻采集者的询问,同族也不敛瑟的将自己的想法告知采集者。
“对啊,就只是这样就足够了,利用恒星的可见光谱通讯,很简单直接,除了光速延时这个缺点外,基本没什么缺点,连观测器都省了,用瑟琳人那种程度的肉眼就能获悉到横跨光年的信息。”通过恒星亮度变化来实现摩尔斯电码的传递,也就能实现跨光年级别的超远程通讯,这种技术难度并不高,难点也主要是在如何遮蔽恒星光芒让恒星亮度发生明显变化。
但采集者仔细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它随即反驳同族。
“不对,利用恒星光谱通讯我是知道的,需要足够多的轨道卫星来遮蔽恒星光照,也就需要拆掉至少一整颗行星才校”采集者之所以会这么,是因为它们就是这样做的,起始恒星当初广播信息,就是依靠这样的方法,结合瑟琳人那些偏光飞船,以及霍古它们后来加上的一些偏光生物体,从而实现戴森云的是建设。
依靠这个戴森云,变化恒星亮度,也就实现了光年级别的广播通讯。不过,采集者的这一想法,很快被同族给否决。
“不不不,并不需要做到那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