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淌过岁月静静的河 > 第一部卷一:02章:苦情的人家

第一部卷一:02章:苦情的人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部卷一:02章:苦情的人家

2016-03-05 作者: 永安

第一部卷一:02章:苦情的人家

第二章

李家湾村距张家堡乡有七里地,连接两个村之间的是一条不大宽敞的沙石路,现在被雨水冲刷地坑坑洼洼,细小沙子顺风飘动游走着,人和车行走在上面并不好走。

夕阳西照,通往乡里进村的路口上,蜿转的羊肠小路上,一个人正吃力地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滑的踩着泥泞往村里走,那是周未从张家堡乡政府下班回家的李子林,等他满头大汗的走近村谷场中心,大家围拢住他,都嘈杂话音急切地问:“子林,这雨涝灾害坑苦咱们了,也不知道县里乡里怎么管咱们?咋救济咱们呐?庄稼现在是全烂地里了,孩子念书没钱咋闹呀……,”

面对村民们不连断的询问甚至是诘问,子林喘着气说:“大家不要着急,县里乡里正组织救灾工作,正沿村统计受灾情况,今年还会不停地发救济粮,学校也恢复着开学准备工作,党和政府不会不管咱们,但咱们也要自已救自己,不能干等着,能挽回多少损失算多少,日子还得靠自己过下去……。”子林和他娘一样脾气好,说话不急不躁,像个念书人的样子,所以他说话大家能听进去,骚动消停了不少。

天色渐暗,聚拢了好一会儿的人群渐渐散开了,村干部开始组织较年壮的村民到村南面的清水沟里的水柜上清理雨水淤积的淤泥,因为这场雨把水柜里引出来的潜流吃水弄的有沙粒和异味了,组织一些人去查看地里庄稼和各家窑洞毁坏情况,有的人自发的去和村里组织的人到鳏寡孤老人和五保户家看情况,其实这样的行动和动作每天都进行着好几次。

李子林推着自行车,没有急着回自己的院子家里,他和村干部站了一会儿街,听了村里这些日子大体的受灾情况,顺便到村边的地头起看了看庄稼受损的样子,他紧皱着眉头,看着成片铺倒在地,不成样子的庄稼,至打小印象中这还是头一遭看见这破烂的庄稼地,村里那以前抹的溜光的窑洞现在被雨刮的斑驳陆离,像起了白癫风的脸一样古怪难看。

李子林先到他老子李德贵家看看,一进低矮的土院里,他的弟弟老四李子平正一边听着老子的喝骂,一边吃力的端着铁锹铲窑洞土墙上糊挂着的泥皮,他们的父亲李德贵正撅着屁股弯着腰用抹灰铲费力的抺平抺光窑顶的窗口挂面,嘴里还骂着子平不求上进。子平未成年显得力气不足,涨红着脸,淌着汗珠子,身上的衣衫不整,衣裳烂了边角挂着泥点子,干瘦的李德贵铁青着脸,绷着青筋的手在用劲的压光泥面,嘴里嘟嚷着骂子平,子林见此情景多了也不为怪,径直走进窑里。他娘正坐在灶火里的小板凳上,一只胳膊费劲的拉着风箱,另一支胳膊正往灶里撺柴禾生火烧炕,炕被雨水浸的湿淋淋的,炕板了上铺着的羊毛毡子湿透了,铺盖行李也溅湿了,灶火里的倒扑出来的浓烈湿烟呛的他娘泪水婆娑,咳嗽连声,窑洞里中间从顶到砖地上顶着二根杨树椽子支着窑顶,估计是怕窑顶塌下来了砸着人。

子林娘干练干净,但头发花白了不少,抬头纹和鱼尾纹显得很和善。子林鼻子很酸涩,忙问他娘有啥能做的活儿,他娘才抬头眼泪啪嚓看见他进来,便说:“也没个什,就是你爹老骂老四,上学没个上进心,你多劝导劝导他爷俩,你也快回家看看,你媳妇操持一个家也不容易。”

子林发现他娘的头发又花白了好多,心里有点酸,扭头看见有个放粮的空大瓮横放在炕头上,里面还铺着被褥,便问干什么用呢。他娘说怕窑塌下来砸着人,晚上睡在里面踏实些,他说瓮里睡觉里面太凉,人怕是受不了,他娘说没事,庄稼人命不贵,只要孩子们把日子过好多让大人省心了就好了。

子林让家里人都去他家里睡或是邻居家里睡,他们的情况还比这里好些,他娘坚绝不肯,怕给人家添麻烦,主要怕看脸色,他娘一辈子要脸要面子,自个活受罪也不给他们添累,他只好叮咛了几句,转身回去了,他自个三间新碹的窑年代不长,破损不大,他在乡里回家少,德贵过来已经帮他们修好了,媳妇金玲见他又是疲劳的回来,把饭端到炕上,心疼的唠叨了几句,子林憨笑着没说几句话,匆匆的扒拉了几口饭,便泄气般的闷头倒在炕上迷糊着,金玲爱怜地看着他摇了摇头,收拾好碗筷洗涮着,日子就这样闷声堵气地过着……

李子安行二排三,上有哥哥李子林,中间有姐姐李子华,下有弟弟李子平。他勤奋好学,今年考取了一所中专学校。那个年代对于农村孩子来讲,能考上大中专学校改变户口分配工作是天大的出路,所以这样的生活的前景有时候给人很激动和兴奋,子安考上中专也是一样,原来以为能上高中就可以了,听村民和老师说如果能考上中专师范农业户变非农业户口包分配工作,是农民子弟梦寐的好事,农业户变非农业户口吃供应粮,过城里人的生活,想着心里就笑,尤其是通过念书跳农门,是那时候多少农村年轻人的梦想和途径,那时子安的心才有了青春的感觉:青春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是打心里笑容灿烂的日子,是无限欣喜的日子,一切多美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划体制末期的待分配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历史处境极其尴尬,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教育体制转型期的前夜。为了稳定教育体制转型前夜的教育秩序,他们被许以与昔日学兄学姐同等的毕业待遇为承诺而步入校园,然后走上了社会各个岗位,这些毕业生遍布每一个地、市、县,有数万人之多,涉及地域之广、规模之大让人慨叹。

当李子安从初中参加中考,考取了本市一所中专学校后,家里十分高兴,把家里的粮食粜了一千多斤换成细粮票,子林还从村里基金会贷了款,把他送到这所中专学校就读。踏进中专校门后才感觉到并非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好,好多专业课程生硬过时,课程标准不够,教学师资不足,校园文化浅显,许多像他一样农村来的同学用粮票换饭票,剩余的换酒喝或送人,家里没有门路的孩子们还想学个一技之长,然后走向社会挣个好营生,家里认为有人有门路的学生就混个小文凭,然后凭借家里找些关系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当干部,许多学生慌乱恍惚之间踏入社会,并无多少专长,涉世之初,深知人世艰难,拿着毕业证和派遣证回到县计委大中专学生分配办报到,人家说等着吧,今年县里有好多个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县里经济不景气,企业效益低下,就业安置困难重重,各单位人员超编,需要二年内才能计划安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