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一品富贵 >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中策(下)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中策(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是最好的计策。

若是用上中下区分,下策是现在就强行乘辽国孤儿寡母用兵,上策就是这个计策。

可是人生终有许多无奈,明明是上策,宋九却不能用,因此他只有采纳心中的中策。又说道:“可是臣细想后,认为不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兵就是用来打仗的,非是用来抗议的。”

“抗议?”

“就是懦弱啊,让别人欺到头上,打是不敢打,那怕手中拥有无数军队,欺负的国家仅是交趾这样的小国,可不敢打,百姓又不服,那么怎么办,只有派使者抗议了。”

“谁这么做的……”赵匡义纳闷地问。

“……它是臣的一个比喻,”宋九不大好说,你的子孙以后就这么干了,最终将国家干完了,奇怪的是后来还有人不断地学习。

“但战争打多了,将士疲惫,又不堪用。这些年北方打了许多战役,将士有些困乏了。数次战役下来,辽国饱受创伤,各部纷纷反抗。我朝也未必好到哪儿,河北河东许多人家披麻戴孝,国家经济也渐渐变得困难起来。虽然不能畏战,最少要休生养息数年,国库与内库渐渐再度充实,才能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事。再者,国家新得定难,人心未安,也必须经数年治理,那么定难不会拖累朝廷,反成了朝廷的一定助力,用兵把握更大一点。”

还有一条宋九未说。

这会花很多钱帛,当然,它比拼的就是破坏,然而这样做的话,辽国肯定是先吃不消的。

但赵普肯定反对。并且反对得正大光明。

有赵普拖累,前线将士人心不能统一,甚至根本都不能通过。所以宋九直接放弃。

“那么这个乌玄明……”

“这便是臣的第二个办法。”

“说说。”

“朝廷不能用兵,也不能让乌玄明立即被辽国歼灭。所以拨出五十万缗钱款项,提供武器与棉布棉衣。而且必须是一些真正军用武器。武器用来增加他们的实力,物资可以让他们来拉拢各部人心。其次就是西北……王家!”

王家可了不得。

辽国去年冬天失败了,萧燕燕恼羞成怒了,若是败给宋朝倒也罢了,怎么败给了一个小小的党项酋长。于是再度派一万多大军袭击丰州,又让王承美与折二击败。斩首两千多人,三千帐投降,追到青冢。

青冢就是昭君墓,在后来的呼和浩特附近。

与王昭君无关,若是从后来辽国疆域来看,东胜也在辽国管辖之内。也就是若将东胜等处划为辽国所有,王承美深入敌境追了六七百里。

当然,它现在有些复杂,对于夹山(呼和浩特附近的阴山地区)与以西地区,辽国仅是羁縻,不是太重视。

然而宋九敏锐地发现了它的战略地位。

但赵匡义有赵匡义的想法,此次大捷。赵匡义也赏功,以丰州刺史王承美为团练使,没细都大首领越移为怀化大将军,瓦瑶为归德大将军,耶保移邈二族首领弗香克浪买、乞党族大首领岁移并为归德郎将。

可是赵匡义内心不是很安,王承美两次大捷,七万多帐内附,也就是他手中最少有九万多帐百姓,影响力上达北河套的阴山,东到夹山西侧。南到府州。

赵匡义也担心王家尾大不掉。

所以宋九想说服赵匡义不大好办,想了一会又说道:“陛下,王家看似威风,可是核心力量太弱了,经济又差。虽各部投降,却很难凝聚。然而陛下你再看地图,夹山离辽国西京有多远?而且这里契丹人很少,多是党项人,鞑靼人,吐谷浑人与五代避难北逃的汉户。若不管不问,他们最终因为强弱关系,而被契丹拉拢。因此臣以为同样可以援助。拨十万斤茶叶,十万匹棉布,与五万床棉被,但这些物资不是用来赏赐王家,而是给他们于夹山、黄河筑起两道防线,十几处堡砦。有了防御阵地,这些部族有了自保的本钱,就不会倒向辽国。若是辽国不甘心,用兵于此,我朝可出兵援助,可用钱帛援助。等于又替辽国增加了一个敌人。若是辽国不管不问了,那么可以用商贸与物资控制他们,可以用掳获来诱惑他们,让他们未来配合我朝,东向辽宁西京,北向阴山北的各部族。”

“这个……”

“王家核心力量就在丰州,号召力弱,凝聚力弱,不足为朝廷边害也。况且他们顶在前线,只要他们不断与契丹交恶,后方又倚靠中原经济,便不敢为叛也。”

赵匡义还在默想。

与乌玄明不同,他在辽东,那怕将辽国闹得天翻地覆,与宋朝没有直接的边境纠纷,然而丰州不同,并且他们又与府州折家关系默契,东接河东,南接定难,所以赵匡义肯定有一些想法。

“陛下,仅是少许物资,不会使王家过于坐大的。若是西北牵制,我朝又不出兵,乌玄明必灭也。”

宋九所说的茶叶只是一斤几十文钱的普通茶叶。

棉布才出来很贵,而且出来得早,在纺织机械未研发成熟很早之前,就改进了海南的一些纺织机,出现了粗棉布以及与蚕丝混纺的细棉布,才出来时很贵。这些年从岭南到湖南再到北方,棉田大幅度增加,导致粗棉布一匹只有三四百文钱,几乎与麻布价等。混纺细棉布才勉强一匹一缗钱。

去年出现了新式细棉布,甚至出现毛料与蚕丝等多种混纺细棉布,这个价格很贵,其中一些优质布能达到两缗多钱一匹。不过未来它同样会下跌。

宋九所说的棉布则是粗棉布。

实际若没有该死的战争,这几年大治,会家家户户有新衣穿,也不愁温饱,甚至能达到文景之治的盛光。

不过宋九不赞成那样做。赵匡义不同意是其一,而且他坐视李继迁崛起吗?或者说燕云不收回吗?收不回是一回事,能收回为什么不收回?宋九不担心成吉思汗,不担心完颜阿骨打?但若是整个西北与燕云在朝廷手中控制了一百多年,两百多年。完颜阿骨打能不能拿下中原?忽必烈能不能歼灭南宋?顶多这两人成为一个冒顿罢了。

因此宋九是支持战争的,但要打得科学,不能冒进。

然而它们虽不是值钱的那种茶叶与棉布,可是运费在这时代太让人悲催,无论运到辽东海滨,或者运到丰州。代价都很高。

于是在中书又遭到赵普强烈的反对。

西北在筑路,在修寨堡,现在又拿出这么多钱帛,国家经济如何吃得消,老百姓民生又怎么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