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看书 > 一品富贵 > 第四百五十六章 忠心

第四百五十六章 忠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杨嗣与尹继伦兵出西径,兵锋直指朔州。

杨业与高琼带着无数兵卒。乡兵,以及民夫,兵分两路,西指偏关寨,东指陈家谷口,那就是筑寨。

若论关砦,晋朝以为天下关砦以卢龙、飞狐与勾注为天下之首。

卢龙不想了,那在幽州的东北,幽州都未拿下来,况且卢龙。飞狐关同样重要,若是从大同兴兵,能很快从飞狐关抵达紫荆岭,再达河北。因此潘美一度想派兵守住飞狐关,然而田重进跑得快,他派出偏师来援,兵力不足,被耶律斜轸击败,以至飞狐关至紫荆岭这段失守。这样东西两面包围,让易州成了飞地,宋朝后来不得不放弃了易州。而且糟糕的是山后山前辽国兵力能相互联通。

最后便是这个勾注,勾注山就是雁门山,但勾注又分东西两陉,西陉关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岩峭拨,中有盘旋之路,上有雄关,这就是狭义的雁门关。还有代州南三十里,安禄山部将高秀岩据大同太原闭关自守,郭子仪为了破贼所开的东陉关。这一处关卡同样重要,上达云州,下控马邑。再加上周围山势倚靠,所以它成了契丹的铁壁。

然而整个河东就是雁门……

这也是地形造成的结果。

雁门关东面没有多大关系,有雁门山,屋山,恒山西南麓,再向东便是太行山,它本身就是天然的天险。

然而雁门关以西就弱了一些。

名义上朔州西南古长城分枝的南侧,以前也属于北汉管辖范围,古长城若在可以做天险,但现在长城还剩下多少。后世宋九所看到的长城,乃是明朝修葺后的产品。

在宋朝有古长城,可段段续续,无法成为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利器。

于是这一段渐渐被辽国侵吞,包括偏关在内,成了辽国管辖的范围,尽管它也被打成闲田。

但在此辽国防御力量也不强,只有少量砦堡,既不高大,也不坚固,留守的兵力也不多。

然而不能意味着宋朝就可以重新占下。

若是宋朝西北继续是一个烂摊子,没有河西的隐护,即便宋朝占下,也未必能防守得住,性质与易州是一个道理。

但现在不同,子河汊一战过后,河西各族归心,朝廷同样有意开始经营胜州,胜州便能与未来的偏关互相呼应,雁门关也可以与未来的神武城呼应,神武城又能与偏关呼应,若是可能,再将一些紧要的古长城修一修。至少这片土地(偏关神池五寨三县范围)就能真正属于宋朝。整个河东西北部那个小凹坑形成一个整体。

这与明朝不同,明朝同样看重这个地方,所谓的外三关便是雁门,宁武,偏关。但明朝防御的却是河西游牧民族。现在宋朝防御的却是山后云州。明朝能得到山后兵力支持,宋朝这时能得到河西蕃羌兵力支持,优缺点相差无几。

这里辽兵更少,早在宋朝出动大军前,就逃之夭夭。

然后开始筑城寨,大量民夫兵士带来了无数水泥与火药。以及各种工具。

为了加快速度,不仅动用许多辎重车,还让民夫肩挑手提,尽快将各种物资送到前线。

最先动工的便是偏关城,倚着这里特殊的地形,筑就一道险关。其次便是神武城。

又在偏关西二十里黄河边筑忠义堡。与西北遥相呼应,然后于偏关东北八十里处鸦角山下筑忠卫堡,于东六十里红水沟筑忠丹堡,东北二十里大灰沟处筑偏关营,

神武城西南二十里筑忠勇堡,草城川东北三十里处筑护国寨。

不算太多,多了没有那么多人力与物力。时间也抢不上来,而且未来必导致兵力分兵过重。

实际与现在的河北政策差不多,就是以各大堡砦为首,周边再建一些兵屯兵铺,兵屯兵铺不是防止辽军大部入侵的,一是用来防范辽国斥候,二是防范辽国小部来宋境打草谷,三是互相警讯。

所驻兵屯的都是骑兵,一旦大部入侵,就近迅速撤到各大堡砦里。

它有些消积。但不能说不起作用。

如武则天时突厥入侵,兵力达到深州,敢不敢象萧燕燕那次南下,将兵力再往德州方向延伸?或者象史上萧燕燕最后一次入侵,径直攻到大名府。澶州城下。

后面这些堡砦只要没有全部攻破,一旦深入过份了,这些堡砦便成为层层绳索,一道道捆绑起来,很可能突厥有去无回。相比于武则天时,宋朝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尽管他们现在遇到最强的辽国王朝君臣。首先是募兵制,不象唐朝府兵征调那么缓慢,而且武则天时府兵制度渐渐溃崩。

前线成了闲田,辽国想有所斩获,必须要深入。

武则天将许多名将一一处死,手中二流将领王孝杰都快成了武则天的倚靠,若非薛仁贵侥幸还活着,武则天时外战会更惨。然而宋朝现在虽然罕见能与薛仁贵媲美的名将,可能打的名将一一保存下来,没有加害,甚至在宋九重视下,一一提拨上位。

宋朝军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现在还有,不过宋九纠正了很多。

新的堡砦战术,又将以前那种山寨范仲淹的堡砦战术缺陷一一改进。

因此想将山后拿下也许很困难,但这种战术,至少使这段分枝古长城以南地区重新真正的收回。

若是真想收回这一带,辽国又无所谓。

难道还指望这里与易州那边有所收获吗?它们只能成为战场,一会儿是你的,一会儿是我的。

可不是如此。

王承美继续向丰州发起猛攻,尹宪与杨琼继续率军扑向云州,杨嗣继续在猛攻朔州。

这仅是山后的,孙全照刚到京城不久,立即赶到登州,率水军渡海,攻向辽东半岛。李继隆等将率军又攻向易州。

一时间辽国都无从判断宋朝的用意。

李继隆与孙全照那两支军队肯定是策应,主要还是在山后,去年辽国就在猜测宋朝有吞并山后的想法。这次议和不成,三军悲愤,士气可用,就连萧燕燕都怀疑赵匡义所谓的请和难道也是计策?用以激励士气?真实的意图去年宋九到太原,就想攻打山后了。然而她同样想不明白,既然宋朝想占领山后,为什么抢修偏关与神武城?

兵来将挡,辽国也不害怕,早在议和不成后,辽国就做好了防御准备,耶律斜轸率领五万辽军,徐徐赶向云州,耶律休哥于幽州防备,萧挞凛去辽东半岛,防御宋军登陆。

不过宋朝那边反对声音也不小。

非是反对北伐。

真北伐打响了,许多大臣心中又后悔了,而且这次用兵与上次何其相似,又是分兵,又是遥远的分兵,从西北到河东到河北再到大海上!

赵匡义看着李昉不悦地说道:“若此,难道朕就坐看燕云几十万户百姓永远陷于敌虏?”

从郭威起,到柴荣,再到赵匡胤,赵匡义,越来越重视民生,尽管当中大部分是做戏的,但民生至少成为北宋的口号,包括司马光打击王安石,也用老百姓的幸福做文章。天知道他心中的民是什么民。

然而李昉心中却在想,燕云尽管多是汉户,可他们是你的民么?

不过他好不容易上来,赵匡义不快活了,于是自觉地闭上嘴巴。可他运气真的很好,赵普一上台,灾害连连,摊到他上位了,今年虽有蝗灾,局部性灾害,影响不大,其他地区特别是东南风调雨顺,粮价又急剧掉下。朝廷害怕粮贱伤农,只好动用一笔钱粜粮入储。但到了这一步,赵匡义也发现一件事,真要北伐,还真的想不出什么好策略!

除非宋九这种浅攻消耗战术。

但这个也不容易,马上山后宋九将迎来一个强敌,耶律斜轸,宋九得将这个关口渡过去,才能会有接下来的动作。否则风还是刮不起来。

赵匡义还担心一件事,是人总有欲望的,宋九欲望几乎达到满足,要富有富,要贵有贵,这一点赵匡义从不怀疑。唯一的遗憾,便是他那个小妾在辽人手中。现在小妾回来了,马上去河东团聚,宋九心中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会不会因此失去动力,至少宋九才榨出来一小半,大半才华未榨出来呢。国家自赵普以后,也缺少重臣坐镇,这更需要宋九。

想到这里,他对身边黄门说道:“你去洛阳将赵普请到京城。”

不是真的北伐,然而未来将会有很多事发生,让赵普呆在京城里,不用去中书,可以做一个内政重要的参谋。

黄门下去,但却带来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

“赵普死了?”宋九惊讶地说。

但在他眼中没有任何悲伤,相反,略有些喜悦溢出。

赵普家的仆人也看出来了,十分地不乐意,不过还是忠实地执行了赵承宗嘱咐,说道:“宋公,赵公临终前曾托负大郎,让他送一封信给你。”

宋九打开信,信上是赵普遗言,他在信中问了一句,我于太祖可忠乎?我于陛下可忠乎?

按照道理,赵普那是不忠不义之辈,赵匡胤对赵普那么好,赵普还弄了一个金匮之盟,这还是忠诚吗?或者说他对赵匡义好,当真是如此,赵匡义差一点就被赵普弄到坑里一辈子抬不起头了,这还是忠诚吗?

偏偏赵普在信中就问了这个问题。

宋九先是很茫然,随后一想,竟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他对赵匡胤真的很忠心,他对赵匡义真的很忠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