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街谋杀案,这是什么东西?难道《纽约时报》的E版面上面也开始刊登这样的社会新闻了?”劳拉还是与平常一样的习惯,购买了一份《纽约时报》,翻到E叠这头版的标题却非常的奇怪。
《纽约时报》以前被称为“灰贵妇”,版面以黑色为主。可是经过改版之后变化非常的大,固定刊出五叠,A要闻、B大都会新闻、C经济生活、D体育、E艺术。真实性非常的高,可以说是大多数新闻的来源。
劳拉所看的自然是艺术的E叠“这种谋杀案不应该是在分类在要闻之中吗?”劳拉继续看下去,然后惊讶的发现了一件事情,这并不是现实杀人案报道,而是一篇推理小说。
其实劳拉对于推理小说并不喜欢,就好像之前她的同学兼好友珍妮推荐她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她都没有去看。因为在她初中的时候就看了一个当时还挺有名气的新人作家的推理小说,可看到一半就猜出了凶手是谁,最后翻看了答案,与她所想的完全一样,因此就觉得推理小说是一点意思都没有。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她听说其作者阿道夫.苏之前是写西方奇幻的,可现在写的是推理,劳拉直观感觉他写不好。
既然是《纽约时报》之上发布的,抱着姑且看看这样的心态,劳拉浏览起来。
这个《温斯顿谋杀案》一开始就是展现了谋杀现场,节奏十分的快,直指主题,一开始就是“我”介绍杜宾这个怪人,迷恋夜晚,并且分析能力极其的强大,用这样一个奇怪的人作为主角,的确是蛮有意思的。同时这种快节奏也让劳拉有一些好感,她可受不了那种慢条斯理的小说。
这种快节奏快让劳拉从浏览变成了阅读,然后就越来越认真——
[“你眼睛一直盯着地上——满脸不高兴地看人行道上的坑洼和车印(所以我知道你还在想着石头)。等走到那条叫做拉马丁的小巷,那里的路面已经铺好,他们用实验性的方法,使得切割成形的石块交错咬合在一起。这时,你脸上露出笑容,嘴唇微微嚅动,我毫不怀疑你在嘟哝‘切割术’这个词语。我知道你在自言自语说‘切割术’的时候,不会不联想到原子,因此就会想到伊壁鸠鲁的理论。再说不久前我们讨论过这问题,我跟你提到过,那位著名的希腊人的模糊猜想实在奇特,竟然在最近的星云理论中得到了确认。想到这个,我就觉得你肯定会抬头望望猎户星座大星云。我希望你这么做,你也的确抬眼看了。这时候我才认定我完全抓住了你的思路。昨天的《博物馆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作者拼命讽刺挖苦这个皮匠,说他穿上厚底戏靴就改了姓名……”]
人常常会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这两个事物会有一丝联系,可是这样一个连着一个的联想,有时候起初想的与最后的联想的事物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从石头联想到一个想要出演话剧的鞋匠桑蒂里,这种完全是除了本人,或许的本人都不会有第二次联想的一串想法竟然被书中的杜宾猜出来了。
街上的石头、切割术、伊壁鸠鲁、猎户星座、桑蒂里,这就是杜宾猜测的整个联想的过程。
“有意思,有意思。”劳拉咂舌,口中重复着同样的话。
就算她不喜欢推理小说,可是也觉得这里面所讲述的这种分析能力非常的吸引人。
杜宾的那一串推理,恐怖之处在于他并不是臆想一般的推论,而是通过观察,是有迹可循的,这点劳拉很喜欢。
其实从某点上来说杜宾与福尔摩斯有些相似。据不完全统计,前世地球有名的推理名家有三十七人借鉴了这篇推理小说的一些梗,至于不出名的那就没人统计了,这其中就包括柯南.道尔?。
爱.伦坡的影响力太恐怖了,诗人波德莱尔、王尔德、柯南.道尔、江户川乱步,甚至于科幻之父凡尔纳等等这些牛人都曾坦言受到其影响。
其实要说起来,爱.伦坡受到狄更斯的影响,而狄更斯则被欧洲的良心伏尔泰所影响,伏尔泰的作品也受到了华夏文化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戏剧剧本《中国孤儿》受到了元曲《赵氏孤儿》的影响,因此由此可以得出,华夏古典文化真心很牛逼!
最后有一些夸张,可是伏尔泰对华夏传统文化非常热爱却是真的,他曾经说道,孟子孔子对他的影响很大,老子对他的影响最大。虽然这件事情也是出自于刘亚丁所写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一书,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不全是假的。
华夏古典文化对于外国的影响真的可谓不小,尼采、黑格尔、威尔.杜兰等等。《The.Lnner.Light》就是当初影响世界的甲壳虫乐队成员乔治所著,而歌词就是道德经四十七章的内容。
随着案件的进展,杜宾的推理就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的揭破,一个一个的疑点在他面前无所遁形,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平时劳拉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她代入感是非常的强的。
其实这个有一点安乐椅模式,当然那也不完全是,安乐椅侦探是仅仅看报纸报道,根本不去现场勘查就可以推理出真相的侦探。
“这竟然是一个挑战?”看到后面最终到答案部分戛然而止,反而出现这样的一段话【三十万美金的挑战,阿道夫.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