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绝原本感觉还好,但是吃东西这种事儿最容易互相影响,郝东在那里啃的香,最后他也馋了,也吃了不少。
好在那一包分量十足,不然一会儿郝东就可以省点儿手脚,不用费那功夫弄纳仁了。
所谓纳仁,其实就是一种宽面条。
不过如果和汉族人的宽面条来比的话,那或许应该叫面带子。
做起来不会太复杂,但是对于厨师白案的基本功考验还是很见颜色的。那团面揉的好不好,直接就会影响到成品是纳仁还是面疙瘩汤。
郝东技术上没问题,但人总归折腾了这么多天,力气初时还够用,渐渐就有些力不从心。但面团又不能丢着,最后只能征用壮劳力,让戚绝来帮忙。
揉面只要力气用到家就没问题,这点事戚绝自然可以胜任,不多久一个光滑劲道的大面团就出现在了桌子上。
不过得到这样的面团也是有代价的,简易桌子吃不住戚绝用的力,桌腿都断了,只能临时找平整的大石头来垫着。
戚绝揉面的时候,郝东在一旁煮马肉。
因为是已经做好的成品,其实等于是下锅滚一下而已,目的是得到马肉汤。
果然不出郝东所料,那肉酱的很透,即便下锅煮,味道也依然很鲜美。只不过就是白汤变红汤,这点比较有郝氏特色。
反正对于郝东来说创新也是厨艺里重要的一环,怎么做其实无所谓,只要结果出来味道够鲜美,那就是好做法。
戚绝揉好面团,饧了一会儿。郝东把马肉汤锅开小火煨着,把面团擀开成一大片。刷上油,覆上遮盖物以免面团发干,继续饧。
醒面是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开始做的时候太阳还在西边挂着,等面团准备妥当,太阳已经消失在地平线后头,只剩下了天边最后一点光芒。
小面包的供电系统准备有外接插头,要拉电灯很方便。反正能人在给他们的行李里也准备好了一包灯泡,戚绝取出一个拉上,莫名野营的感觉就出来了。
面终于饧好,郝东把马肉取出再切小,汤继续熬着;面碗里则提前先放好切好的洋葱丝。
说来这里的饮食风俗,不要以为西域就全是花椒大料,这里吃的最多的其实是洋葱,什么里头都要放,连做馕都要放。
可也许是和这里的水土有关,放了洋葱颗粒的本地食物确实味道十分醇厚正宗。
现在郝东做纳仁,自然也要按照这里的习惯来。
洋葱铺好碗底,他这才正式动手。
之前擀好的面饼其实已经是薄薄的一层,用刀把它切成数条二指宽的条子。
条子直接用手给按一下,把原本的厚度按的更薄一些。同时手指的印子也留在了面条上,等回头煮出来,就是天然的波浪纹,又实用又好看。
面条子现在还不能下锅煮,因为还太厚。这时候就是最考验厨师技术的一步了,和拉面一样,这些面条子需要再被抻到正常的长度。
一根面条少说也得要五十公分左右的长度,刚切出来的宽面条也就十多公分,怎么抻才能达到效果而不断,没个几年的功夫在里头,基本做不到。
郝东在面案上撒上一层薄薄的干面粉,捏住面条两段,先拉出来一点。
等中间的长度足够面条往下弯,再开始轻轻的在面案上拍打。
面条每次和面案接触弹起的瞬间,他就以极快的速度往外拉出一截。
再弹再拉,也不过分把钟的功夫,一条面条就出来了。
一边的汤罐子开着盖正在翻滚,面条出来就直接下锅。
郝东动作快,一边抻一边煮,很快一大块面饼就全都变成了宽宽的面条,在肉汤里上下翻滚。
这面不能煮太久,不过好在戚绝揉面揉的劲道,郝东手脚又快。虽然一大团面也花了些时间,但等捞起来的时候其实也没显得煮太过。
捞出来的面条立刻码到盘子里,面上再撒一层洋葱丝,淋上马肉汤,再把刚才切好的马肉碎铺上,这就大功告成。
俩人都是折腾了一整天,本来就饥肠辘辘。这会儿新鲜的热汤面出锅,也没必要再等,洗干净手直接开吃。
手抓饭手抓面,讲究的都是一个“手抓”。只有用自己的手一点点撮起来送到嘴里,才算吃的最正宗。
不过郝东跟戚绝都不是本地人,真用手抓吃着也不习惯,所以还是一人拿了一双筷子。
能人给准备的野外生存包里有小型的调料组,里头居然也有辣椒粉,郝东给俩人都撒了一点,拌在面里。
这会儿天已经黑了,草原上的夜晚还是有点凉。俩人披着薄毯,一人一碗热面条。